
-
约翰-山姆森作品集 The Films of John Samson 1975-1979(1979)
- 标签:
- 纪录片 / 短片
- 类型:
- 电影
- 导演:
- John Samson
- 主演:
- 评分:
- 9
- 剧情:
- 尽管在国际上并不出名,但在70年代的苏格兰及英国纪录片界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创作者。他的作品记录下了特殊时期英国人的生活和逐渐兴起的另类文化、反传统思潮、朋克革命等等,是想深入了解70年代英伦社会的人所必看的。而在拍电影之前他曾当过学徒,组织过罢工,参加对美核武器抗议活动而被捕入狱,还是60年代末英国无政府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后来更好地理解并接受被记录者的想法有所帮助。从1973到1983年山姆森一共只拍摄了6部短片和一部50分钟的中片,83年的《THE SKIN HORSE》获得了著名的“皮博迪奖”(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 1)《箭》(ARROWS),1979年,32分29秒,彩色,英语。 影像记录下世界飞镖冠军埃里克-布里斯托(Eric Bristow)的生活。这位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飞镖大师略显孤独的私人生活,在公众的视线下......

-
- 主演:
- 类型:
- 纪录
- 地区:
- 暂无
- 评分:
- 8
- 简介:
- 用生命换取那个想要的结果值得吗…?...
- 评论:
- 又是一部角度刁钻的台湾议题剧。野心很大,各方视角和观点铺得很开,但最有力度的还是公投前陈令秋的“以杀止杀,如果非杀不可,就要在最需要的时候杀”,和《大卫•戈尔的一生》可以形成对照组,大卫•戈尔以不假思索的态度展现自我牺牲以杀止杀的悲壮,但八尺门中用陈令秋的反转对“以杀止杀”有延展与反思。可能是原著作者半路出家又自编自导的关系,掌控力不足影响到观剧体验,很多重要打点不清晰或不在更有力道的位置,经常发生某些重大转折后,各方反应表现相当不充分,时间线也略跳。如果跟着主角佟宝驹的人物逻辑捋下来,就会发现他很多态度转变只有结果,原因要么没展现要么非常隐晦,他对海滨命案燃起信念居然只有一场被刘家恒奚落的球赛来推导,相当轻率。太多的场景就像把人物摆在一起进行辩论,总有种不自然的夹生感。
- 意义大于内容的一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