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的空间在历史中虚空化,在平静的绘画中逐渐抽象,侯麦只需要几个房间就展示了一个世界,人物也在时间中同时靠近当代和过去,在身体的病痛和遗忘中,一颗隐藏的情节剧之魂浮游于地下,而一切的原爆点则是事物的消失自身:离开镜头的一切,“无论它离我们多近,都已经像永远地离开了一样”。非常诡异和神奇的观感(《永远不会存在的电影的预告片:〈假战〉》+《岛屿上的煎熬》=?),从未在侯麦电影中感受过。
如同帕索里尼的「性即政治」,侯麦的爱情关系最终还是与政治产生了勾连,谎言、当众宣称都似乎是某种「爱情胜利者」的宣言,当然最后还是要承担无论是关系还是生命的代价,相较之其他更加会利用镜头含蓄说故事的导演,纪录片插播还是太直白了。
和上部同属政治电影,但虽然更类型化(悬疑片,有意识的去模仿希区柯克),观赏度上却并未多高,比上部英国贵妇摆定姿态与方向的激烈情绪输出少了太多感染力。开始侯麦曾想过采取同样的嵌入做法,只不过对象是记录胶片,过于琐碎的素材和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令他止步,因此转而采取简单的植入方式,但这样无疑没有任何创见,只是普通电影的历史背景渲染方式,即便在有着侯麦自满的场景和道具设置情况下。缺失悬疑感是最大的问题,间谍片核心被忽视,侯麦只是在这个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增添了人物交流上的可说和不可说,模糊了真相,最终造就了乏味平凡的整体观感。可抛开类型要求,对话真的具有闪光点吗,在依旧侯麦的对白中,是难以寻觅到政治紧张气氛和本该具有的人物属性,或许,侯麦的政治电影真的只有在直白输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功。
全程觊觎女主女配们的服饰和室内陈设
最喜欢的的导演,极有风格的叙事方式,同时也是对类型片另类的表达。完全的作家式创作,对白流畅自然,又不动声色地推进,实在太精妙。还有候麦对女人的眼光绝太合我意了。
1.侯麦真闷骚啊,里面女人的服装美的那么低调、优雅、回味无穷的那种经典美。2.仔细看看男人啊,室内装饰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2.剧情其实比较复杂,我智商低,看这种片子,需要多看几次,里面的小细节前后呼应的,看一次,总会损失一些线索。
谁说这是老不死候麦的垂死挣扎,如果你对艺术史与欧洲30年代的政治格局有所了解的话,肯定能自乐其中。
后期的侯麦有些想要改变,主要的题材上的更加政治化,其实抛开这些背景还是一部典型的侯麦作品,于是我还是更喜欢过去那些单纯得只谈情感和道德的他。
侯老麦最闷的电影吧,看的睡意连连。连拍一部间谍片也能拍的这么叨逼叨的,老侯我真是服死你了。
宾馆那段相当精彩
Rohmer的间谍片,和他其他片子一样艺术气息浓厚,人物立场暧昧不清,家长里短喋喋不休,然而政治背景比起其他的Rohmer破天荒的复杂:白俄,苏维埃,纳粹,法国的共产主义分子,西班牙内战...还是那句话,看Rohmer的电影总让我觉得自己很没文化。
埃里克·侯麦的倒数第二部作品,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样一部有关间谍的政治惊悚片在候麦的处理下却显得波澜不惊,片中依然是大量的对话,配上一些新闻片反映历史背景,而对于真正的间谍活动却基本没进行描写。不过这些对话我居然大部分都能听进去。另外女主角虽然40多岁,倒也挺性感的。
一部远被低估的佳作。尤其在刚读完奥威尔《致敬加泰罗尼亚》之后,再看此片,觉得侯麦谈起政治绝对不输于谈情感谈人性。「三重间谍」意指三方主要势力的对峙——共产国际(苏俄),纳粹,(被流放的)白俄军事联盟;三者关系错综复杂,互为敌人当又互相利用,折射出西班牙内战在二战期间的复杂政治生态。所有惊心动魄的事件都隐匿在日常叙述背后,但不无神秘暧昧的大量留白所闪现的机锋,却依然是侯麦式的审美趣味/选择(尤其是谈论画作的段落);而「巴黎」只出现在作为媒介传声的报纸和电视上,却缺席于人们的生活,真是一个可供深度解读的角度啊。侯麦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希区柯克、弗里茨·朗甚至纳博科夫的作品中汲取元素,这是一部还原他文学记忆的影片。
non,elleestmorte.......没啥说的,老爷子就是妇女之友!
以上世纪西班牙內战为背景的政治惊悚片,前沙皇将军菲欧多带着妻子移居巴黎后,过着神秘的生活,在公产主义者受到压制的法国,菲欧多却公开声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间谍,而且是个三重间谍,同时服务于俄国的白军和红军,甚至德国的纳粹军。
不到十個演員以閒適的語速說著永遠講不完的台詞,而配樂又是那樣少,少得幾乎只有黑白片段才有,予人觀賞舞台劇之感……全文:http://hou26.org/zeta/golden2004.htm#ta
3.5.重在“回味”。
风格比早期更加成熟,色彩更加浓重
“隐秘”在侯麦的电影里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上都是推动电影发展的核心情节。这部间谍电影也一样,直到最后才完全揭晓。在充满怀疑的间谍眼里,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是间谍,包括他同床共枕的妻子。所以打听消息的人都“被批上了间谍的外衣”,这种怀疑强迫与男女关系中的对出轨的怀疑强迫又何尝
侯式间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