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评论作为生活在武汉的人心里有点不爽,本来就是介绍疫情过后武汉的现状(也确实就是我们武汉居民的生活现状),为什么要扯到“没深度、不真实、有表演成分、命题作文”??啥叫歧视,这就是歧视且不自知。
开场说:“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住在南京。我现在要从南京去武汉。”我就觉得这位大哥不一般!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虽然身在武汉,但因为封城,也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来了解那段时期的武汉,她其实知道的并不比武汉之外的人多。所以,还是要感谢互联网,让2020年初的武汉不会成为“秘闻”。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一个是爱跳舞的小护士,采访时开开心心的,一提到“死亡”的话题,立马情绪崩溃。另一个是武汉当地人说,封城之后,就没有出过门。关于武汉的情况都是在网上看到的,并不比外面的人知道更多。在这部命题作文里,我们看到武汉恢复了日常的秩序,感动于平凡人的坚忍。还是想问,什么时候,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能够冲破安全的距离,拍下第一时间的画面?事中、事后,各有记录的意义。但不能没有事中,只有被允许的事后。
不需要表现歌功颂德,不需要强调牺牲奉献,不需要创造抗疫神话,甚至不用强调悲痛,其实看到每个普通人或怅然失落或乐观前行,就足够对得起这个题材了。
百忙之中看了这部纪录片拍的基本都是家门口那些街坊邻居熟悉的人们竹内亮进医院那段枕头的棉絮露出来了莫名就感到特别亲切拍到协和医院那个我曾经往返多次的新华路发热门诊入口时心中当真是百感交集这次疫情过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其实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力量和意志几乎自觉的、无意识的决心之下真的是可以做成很多事的武汉疫情前后三个月时间里切实帮到了许多人之后脚下很踏实心是安稳的仰不愧于天原来如此
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面对会不会怕别人歧视的回答是“我不怕,但我介意。”,那张给外公买了却用不到的麻将桌好遗憾啊,还有姨妈说的几个数字,换了六个地方,住了108天才痊愈,手机上记录了41次核酸检测,普通人在洪流之中的人生。
挺真实的。没人会把伤痛挂在嘴边,活下来的人心境会更开阔。不用过度想象武汉的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大家都是普通人。
共饮一江水。
印象最深的是护士小姐姐,活泼开朗吃吃喝喝骑车压大桥,转眼间被问起疫情期间亲眼见的生离死别,一面摇头说不想提一面马上红了眼圈。上一次去武汉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什么时候再去玩一玩。
一个人,一个外国人,没有抱着窥探的歪心思,本着朴实的心态去拍摄疫情后的武汉,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行为。武汉确实做了巨大的牺牲,但牺牲之后不是只能追思痛哭拼了命的让痛苦延续,也不是只能振臂高呼展示和谐大爱。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许多纪念别硬要上升到什么高度。朴实一点,其实一点儿也不影响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爱与痛。竹内亮导演加油,《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也可以拍一拍漂泊在中国各地的中国人。
我已被成功治愈……他不脱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麻麻(胸)……我老家的人就是这么可爱
今天一早,这部竹内亮导演的独立纪录片就出现在我的首页推荐里了。抛开政治,去看看最普通的武汉人的生活,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他们的悲伤和他们失而复得的幸福。用故事进入真实,用纪录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竹内亮导演做了一件好事呀。
看哭了。也许有那么一点避重就轻,比如庄园那样的故事和护士掩盖过去的痛哭,知道伤痛就在那里、无法愈合;但没有再追多一些,又或许他追了,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不会剪在片子里。无论如何,是很好的片子。希望疫情过去,迷雾拨开,努力生活。
武汉人太可爱了。中间外公自动麻将桌那里流眼泪了。
武汉不是福岛请不要相提并论
已经回来这么久,但似乎只有回家的感觉,而很少意识到回的是“武汉”。因为我家在武汉远郊,不方便重返那些武汉地标以及疫情中产生的新地标,只有火神山医院离得近一点,问日日想不想去,他说不想。我知道,武汉已经彻底改变今时不同往日了,但究竟变在哪里,我暂时还没法切身感受,只能去纪录片里寻。
这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毋庸置疑的难得//积极当然不是坏事向上也要向下在“正确的集体记忆”之下或许应该保留一些“错误的个体回忆”//快乐不是假的痛苦也不是艰难是一定的不知道是山还是灰撑过去就会好吗//活着的人总会振作起来好好继续活着像日本语境下常用的那句“连着她/他的份更加努力地活下去”即使活着真的好累
被删了。
为武汉疫情的记录既提供了一个外国人视角也提供了一层民间视角,其实没必要特意将其同官方的一些纪录片对立起来,一种是宏大叙事,一种是朴素直接,都是对这次深刻改变世界格局和生活方式的透视。竹内亮无论是之前在南京的拍摄还是这次在武汉的记录都非常自然,没有故意安排一些刻奇的段落,就是相对简单的vlog记录,看着是有些简陋,却也透露着真实的状态。截止今天,世界确诊人数已经突破1000万了,不知道还要过多久Covid-19才能像非典那样成为真正的历史。